当身体发出疼痛信号时,上腹部的不适感常常被忽视,可能简单归因于“吃撑了”或“胃着凉”。然而,这个位于胸腔与肚脐之间的区域,包含胃、肝脏、胆囊和胰腺等重要脏器,任何一个器官的异常都可能通过疼痛“报警”。山东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刘双指出,上腹痛绝非单纯的主观感受,它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信号灯”,也有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前奏”。从胃炎和胃溃疡的反复发作,到急性胰腺炎和肝癌潜在的威胁,这一症状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容小觑的健康“暗礁”。
出现上腹疼痛与不适,除了胃病外,还可能与以下疾病相关:
1. 胆囊疾病
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高脂肪和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增加,导致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和胆结石等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胆囊与胃、十二指肠密切相邻,胆囊疾病可引发右上腹剧痛或绞痛,疼痛可能向右肩或背部放射,并常伴随恶心、呕吐,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更易发作。
2. 胰腺炎
不良的饮食习惯也增加了胰腺炎的风险。胰腺位于胃的后方,胰腺炎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常与胃痛相似。
3. 心脏疾病
如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部分患者在发病初期可能出现脉搏异常、四肢发冷等症状,同时伴随“胃疼”的感受。
误诊风险与高危人群
在胆囊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胆囊炎常常被误诊为胃病。刘双主任表示,由于胆囊与胃的解剖位置接近,胆囊病变引起的右上腹疼痛与胃痛症状高度相似。易被误诊的人群包括:
- 长期患“老胃病”的患者可能忽视新发的胆囊问题;
- 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疼痛感知不典型,增加了诊断难度;
-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疼痛感知降低,症状往往隐匿,更容易将上腹部不适视为普通消化不良。
警惕胰腺癌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生存率极低,且预后不良,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其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被误认为是胃痛或消化不良,部分患者可能没有任何明显不适。
如何区别普通胃病与胰腺癌?刘双主任指出:
普通胃病
- 多为阵发性疼痛,与饮食关系密切,如胃溃疡疼痛呈烧灼样或钝痛,进食后加重,休息后好转。
- 在医生指导下,规律服用胃药能控制症状。
胰腺癌
- 多表现为持续加重的疼痛,通常更剧烈,若腹腔神经受累,疼痛可放射至腰背部。
- 胰腺癌引起的疼痛服用胃药无效,且基本没有明显缓解期。
- 疼痛与姿势有关,仰卧或脊柱伸展时加剧,蹲下或蜷膝卧位时减轻。
科学的预防策略
胰腺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以下因素可能与其发病相关:长期吸烟、过量饮酒、高脂饮食、肥胖、咖啡摄入过多、环境污染及遗传易感性等。刘双主任建议,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可通过以下科学方法降低胰腺癌的风险:
生活方式干预
- 戒烟并远离二手烟,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
- 控制酒精摄入,避免长期过量饮酒。
- 调整饮食,主打清淡、易消化、低脂肪的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全谷物。
- 保持定期锻炼,每周至少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合理管理体重,避免肥胖。
健康监测建议
- 普通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健康体检,涵盖腹部超声和肝功能等基础项目。
- 高危人群(如年龄大于45岁或有胰腺癌家族史者)应每半年检测一次CA19-9(胰腺癌敏感指标),必要时结合腹部CT或MRI进一步筛查。
早期干预危险因素并定期体检是降低消化道疾病及相关重症风险的关键,需长期坚持。如果您出现上腹部不适,切勿盲目自我诊断和用药,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Stake呼吁大家关注健康,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保障生活品质。